——书接上回——
戚城之战以后,耶律德光先假意从元城撤退,实则埋伏于古顿丘城,以骑兵优势在旷野之地一举歼灭后晋所有主力。然而因为连日大雨,后晋军队守城不出。契丹军队反而人困马乏,耶律德光采纳赵延寿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,夺取澶州德胜渡的浮桥后抢渡黄河。
耶律德光率军十万横陈于澶州城北。
石重贵率军出战,两军交战一整日,互有胜负,死伤惨重。黄昏后,契丹军先退去,随后契丹兵分两路,一路烧杀抢掠北撤归国,第一次契丹南侵以失败告终。
契丹撤退后,石重贵于四月安排完对契丹防御和封赏众人后,返回东京。
开运元年,十二月,契丹耶律德光与赵延寿领全军南下寇边,围恒州,分兵攻陷鼓城、藁城、元氏、高邑、昭庆、宁晋、蒲泽、栾城、柏乡等县,前锋至邢州,河北诸州告急。
石重贵因病未能亲征,诏张从恩、马全节、安审琦率师屯邢州,赵在礼屯邺都。
耶律德光大军屯于元氏,契丹军队较首次入侵,兵力更胜,石重贵命张从恩率军稍退,以避其锋芒。然而后晋军队畏敌如虎,这一后退避敌的命令致使后晋军队向南大溃逃,一直逃到相州都无法恢复军队的正常建制。
契丹军队进逼邢州,石重贵命义成节度使皇甫遇领滑州兵与邺都守军共同进军御敌。契丹军发挥骑兵机动优势,分兵杀掠邢、洺、磁三州,游兵入邺都境内。
张从恩、马全节、安审琦将全军数万人列阵于相州安阳水(即洹水)南岸,遣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数千骑去侦查契丹大军的动向。
两人在邺县漳水附近遭遇遇数万契丹军,两人且战且退到榆林店,又遭遇契丹大军前来。
两人无奈只能布阵死战,从早杀到黄昏,双方死伤都很惨重。
相州大军见天黑都不见侦查部队回来,后来又遇到报信的人说两将被被契丹数万大军围困,安审琦立即率领骑兵渡河前去解围。
契丹军望见烟尘,以为是后晋全军到来,惊恐万分,立刻退军了。皇甫遇等人获救,重回相州。
耶律德光在邯~(han)~郸,接到报告后,以为后晋倾国之军杀到,立刻北逃至鼓城。
当晚,张从恩等主将考虑到相州兵少且城中粮食不能支撑一个月,无法据城坚守,故留下五百步卒据守安阳桥,其他军队移师黎阳。
相州知州符彦伦在张从恩等走后,立即将五百兵卒召回城内,筑城防守。第二天黎明,契丹数万骑兵已至安阳水北岸。
符彦伦命人在城上虚张声势迷惑契丹人。上午,赵延寿与契丹惕隐围城,朝廷派张彦泽引兵去救,契丹大军得知后,佯攻相州不得后就撤退了。
石重贵此时病稍愈,加之马全节等人奏报说“契丹军队人数不多,兵力分散,朝廷应发兵一举拿下幽州”,石重贵征兵诸道,于正月二十五日下诏亲征,三天后,从东京启程北上亲征。
石重贵准备观契丹军势再做打算,契丹军先锋接踵而至,后晋军再退至阳城,与契丹大军决战,契丹军小败,从白沟暂退。
后晋军继续南撤,契丹骑兵再次赶上,后晋军只能维持御敌战阵撤退,移动速度很慢,一日只南行十里。
后晋军退至白团卫村,设立鹿角行营,暂做休息。
耶律德光指挥契丹骑兵将这里重重包围,并切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道。后晋军队非常缺水,当晚又刮大风,契丹精骑铁鹞子四面尽出,下马与后晋军队短兵相接,并放火骚扰后晋军队。
后晋大将李守贞、张彦泽、药元福、符彦卿、皇甫遇等人均认为坚守不可取,故借风沙之势,数万步骑齐出,攻其不备。风沙掩护下,契丹大军不知后晋军队人数多少,指挥混乱,遂败北,耶律德光仓皇间放弃车驾,乘骆驼北逃至幽州。
后晋军队主帅杜重威制止诸将追击请求,率军返回定州。
自阳城之战胜利后,石重贵“谓天下无虞”,骄奢淫逸,兴建宫室,厚赐优伶,宠信冯玉,不纳忠言。
开运三年,契丹与后晋第三次大战中渡桥之战爆发,耶律德光乘晋军南退之势,自易州、定州奔袭恒州。
契丹派兵包围杜重威的大军营帐,杜重威军中粮食即将吃完,耶律德光以立杜重威为皇相诱惑,杜重威与李守贞接受耶律德光的招降,率二十多万大军投降契丹。杜重威又到恒州城下招降顺国节度使王周,王周出城投降。
耶律德光知晋国后方空虚,遂率军南下,连破代州、易州,沿途未遇有力抵抗,后晋大将多望风而降。降将张彦泽接受契丹命令率先锋骑兵二千人,“自封丘门斩关而入”,引导契丹大军攻破东京。
石重贵得知杜重威、李守贞等人已率军向契丹投降,耶律德光马上要到东京,上表请求和太后一起出城迎接。
耶律德光将石重贵一家迁往封禅寺,并派契丹将军崔廷勋率兵看守。时值寒冬,石重贵一家在封禅寺饥寒交迫,连饭都吃不上。
寺内众僧以“虏意难测,不敢献食”为由,拒绝供给饭食,石重贵暗自贿赂看守后,才勉强能得到一点点吃的,百姓都感叹同情石重贵一家的遭遇。
耶律德光之子寿安王耶律璟又强上了石重贵宠姬赵氏、聂氏而去。石重贵悲愤不已,但也无奈,随着后晋覆灭,耶律德光的部下多次烧杀抢人,各地反抗不断。
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,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,称刘知远为儿子,并赐给一根木拐。
按契丹的礼法,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,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。王峻拿着木拐,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。王峻回来后,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,一定不能攻占中原,于是便商议建国。
这时,秦州节度使何建归降后蜀,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,认为中原没有主人,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,众心所归,写信劝他登上帝位,刘知远谦让不答应,此后众官三次上书,诸军将吏、贵臣耆老,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,才发布文告应允。
刘知远看准时机,在太原称帝,建立了后汉政权。他没有马上改国号,但弃开运年号,而延用石敬瑭的年号,接着,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;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;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。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。
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,改名为暠,改国号为汉,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,蠲免赋税,大赦天下,称帝。
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,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,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,果然深得人心。
契丹军进入中原后,到处以“打草谷”的名义掠夺财物、杀害无辜百姓,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,耶律德光被迫北撤,留萧干守卫汴京,刘知远看准时机,采纳了郭威“由汾水南下取河南、进而图天下”的正确建议,命史弘肇为先锋,举兵南下,一路势如破竹,所向无敌,很快拿下了洛阳和汴京。
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,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(今河~南~商~丘~南),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,杜重威抗命不从,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,杜重威誓死守城,汉军日久无功,刘知远恐生他变,亲自来攻,死伤甚巨,刘知远见强攻不克,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,许以不死,此时魏州粮草用尽,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,杜重威出城投降,刘知远言而有信,没有杀杜重威,封其为检校太师、守太傅、兼中书令、楚国公。
至此,中原基本上平定,天下割据势力变成了,北辽(契丹)、高丽、党项军、定难军、西域、吐蕃、后汉、后蜀、南平、南唐、南楚、南汉、大理、清源军、吴越、琉球、安南军。
第二年,刘知远因伤长子刘承训之死而病重,召史弘肇、王章、苏逢吉、郭威、严浩等人托孤,临终前,刘知远认为杜重威反复无常,于是授意托孤大臣除掉他。随即驾崩,时年五十四岁。
刘承祐成为后汉第二位皇帝,也是后汉末代皇帝。
耶律德光渡过黎阳渡的时候,对左右侍臣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,得出所谓三失:各地搜刮百姓钱财,是第一失;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,是第二失;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,是第三失。”
耶律德光很懊恼,到栾城以后不久病死了,时年四十六岁,耶律阮成为辽朝第三位皇帝。
刘承祐即位之初,龙袍加身,却难掩眼中那抹不甘与狠厉。他不满大权被朝臣瓜分,心中猜忌如野火燎原,誓要将那些权臣一一拔除。
杨邠、史弘肇、苏逢吉,这三位朝中重臣,本应同心协力,辅佐新帝,开始在昏君刘承祐眼中闪过一抹阴冷,他暗中布局,等待时机。
终于,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他下令羽林军突袭杨邠、史弘肇的府邸,同时,王章作为他们的盟友,也未能幸免。
刀光剑影中,三人及其家属的鲜血染红了夜色,刘承祐站在宫城之上,望着这一切,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。
然而,这场血腥清洗并未让刘承祐感到丝毫满足,他的猜忌之心反而更加膨胀。他深知,郭威,这位在外征战的大将,拥兵自重,是下一个必须除去的眼中钉。
为了斩草除根,刘承祐甚至不惜灭了郭威九族,企图以此震慑天下,巩固皇权。但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。
严浩在关键时刻救出了郭威,将他藏匿于市井之中。
刘承祐得知消息,怒不可遏,密令曹威等人,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,刺杀郭威与严浩。一时间,江湖上暗流涌动,各路杀手纷纷出动,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与反刺杀行动悄然展开。
郭威在严浩的保护下,四处躲藏,每一次险象环生,都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反叛的决心。终于,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杀中,郭威被逼到了绝境,他不再逃避,而是振臂一呼,起兵反叛,誓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。
刘承祐闻讯,惊恐万分,他匆忙召集残部,试图抵抗郭威的大军。
然而,人心已散,士气低落,他自知无力回天,只得仓皇出逃。
夜色中,他独自一人,骑着快马,逃至偏远的赵村,满心以为能够暂避风头。却不料,严浩早已在此等候多时。
月光下,严浩的身影如同鬼魅,他缓缓拔出长剑,剑尖直指刘承祐。
刘承祐瞪大了眼睛,满是不甘与恐惧,他试图求饶,却已为时太晚。严浩的剑光一闪,刘承祐的性命便如风中残烛,瞬间熄灭。
这一夜,赵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悲壮,一场权力的游戏,最终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落下帷幕,后汉覆灭。
因为刘承佑猜忌大将郭威,竟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灭门,刘承佑死后,郭威称帝建立后周。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,河东节度使、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,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,史称“北汉”。
刘崇称帝后当年即派兵攻打晋州和隰州,被后周击退。
刘崇遣使前往辽朝,自称“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”,请求册立。六月,辽朝派燕王述轧等,册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。刘崇改名刘旻。
北汉和辽合兵再度攻打晋州,连续攻城五十余日仍无成果,年底后周援兵赶到,此时联军已无斗志,纷纷逃亡,阵亡者中有三四成竟是因踩踏和坠崖死的。
——未完待续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