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渊此次下山除了游历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任务,那便是在凡间找一些有资质的孩子回山中培养。所以并没有急着带天赐回灵云山,而是仿佛路上拾了个小物件一般,一个接一个,拐了七八个孩童,一行人才浩浩荡荡往山里赶。
随着这些年修仙之气愈盛,虽然每年山中都会有大批人送孩子来修行,山上也曾欣喜于此,可慕名而来的毕竟良莠不齐,虽然人多,但修行三年之后在入山考试时便显出了弊端,这些外门弟子大多只有修身养性之能,并无修仙之质。故山中修行分两类,一类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路,一类是上下求索的修仙之路。
要问一个仙门为什么要开辟治世之路,这就要说到人吃五谷杂粮,修仙也不能一直辟谷啊,再者这炼丸铸器原材料可都贵着呢!所以他们仗着自己命长,每年都会派两位宫主下来授课,弟子们即使三年外门操练之后进不了内门也可进世学学个四年,出来基本都是人才。
因为孩子们上山之后,至少都是要学七年的,偏偏少年人的情谊是最深厚的,所以在下山之后人脉也用得上。
这才有人络绎不绝地送孩子来山上,左右是不吃亏的。
再说这灵云山,本就是个灵气充裕的宝山,是初代创始人北辰道人云游天下,迷路之后遇见的,便于此筑了个落脚点,多年之后略有所成,便下山云游,一路惩奸除恶,渐渐地身后就跟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崇拜者。
北辰又不能置他们于不顾,可多年修行,也没个谋生的手段教给他们,于是只能任他们跟着,无奈之下,北辰只好借口修行与他们辞别,可他们却道:“我们跟着道长本就是为了修行,有朝一日能像道长这般风光!”
北辰无语........
只好带着他们一起上山,教他们调息运气,五行八卦。可一群人在山上,这山上的野果野菜根本吃不饱啊。于是北辰画了些护身符平安符一类的,拿去集市上卖,其他人也找些草药,山珍之类的下山售卖,终于能温饱。
这几人虽无修仙的天分,不过修行毕竟有助延年益寿,十几年发展下来,竟成了一个在当地颇有香火的小道观。
初代创始人们深知既行于世间,便不可遗世独立,他们修行之余,挣钱意识也很强,所以在多次天灾面前帮助了很多人。
人与道观相互成就,小小的玉玦观也逐渐发展成了百年老观。
这就要好好说说玉玦观,玉玦,即取其残玉之意,世间之事本就无尽善尽美之事,得此处风光,必有他处黯淡,故修行不求尽善尽美,只求无愧于心。
玉玦观三进山门,第一道门为守山门,立于两道险峰中间,观中弟子每日轮流派两人守山。
再进便是一两米宽的石板路,如蛇一般蜿蜒崎岖,约两百米进入第二道山门,山门建在耸起的大青石上,石壁湿滑,布满苔藓与前方地面约三米落差;门后是块大空地,是平常外门弟子居住修炼的地方,设有一大厅,供外门弟子听学用,每年会有两名道长轮流讲学,并配有六名内门弟子答疑解惑。路右侧是男舍,路左侧是女舍,各配了一个小厨房,供外门弟子自行使用,当然平时大家都是在大食堂吃饭的。
再往上走便到了大殿,平时人们供香的地方,大殿左右两侧各有一副殿,
进来就到了二殿,供弟子们听学用,内外门弟子每日皆可来此听课。与外门不同的是,这个学堂由六位宫主轮流讲学,内门弟子需每日上课。
二殿出来就是整个道观的核心处法坛了,平时大型活动、考核、比试都在这里。
法坛东西南北方向,分别为二殿、仓库、藏书阁、食堂,四处以青石路相连。
以法坛为中心,大殿为轴,六宫分立两侧,相邻两宫由小径联通,各宫又直接与法坛相连,也各自设立了小食堂和小学堂,主打术业有专攻。
这些便是世人可涉足的部分了,其余各处大多是道长们自己开辟的洞府,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